×

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人文  >  《兰茂讲堂》摘编二|文学艺术的三个用力
《兰茂讲堂》摘编二|文学艺术的三个用力
2023年08月29日 16:25   浏览:845   来源:网络转载


《兰茂讲堂》第一辑、第二辑  刘光平著



《兰茂讲堂》第二辑

(摘编)




从讲述故事、抒发感情开始,文学渐渐走高,像一把弯刀,切入了生活的虚拟部分,就是审美。也就是说,文学的终极目标不是把一个故事讲清楚,把一点情感抒发出来,而是要从主题思想上拓展、深入,迸发出最大限度的张力。其本质就是对终极意义的追问。霍金在《果壳里的宇宙》这本书里说过,充满希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如果我们已经抵达终点,则人类精神将枯萎死亡。我们将永远不会停止,我们若不更加深邃,定将更加复杂。


沿着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思想的引领者们在人类精神的浩瀚星际里翱翔,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文学奇迹。这是人类共同的虚拟家园,它美轮美奂,它沁人心脾。从蒹葭苍苍的晨曦里出发,人类的精神创造如喷薄而出的太阳,弥漫着时间的灰烬。随口说出一百部伟大的作品,对于世界文学的整体阵容来说,都只能是挂一漏万。当希腊先哲们在地中海的柔风里深邃思考的时候,诸子百家正在东方的智慧里争鸣,当文艺复兴的狂飙砸开思想锁链的时候,唐诗宋词已经越过了最灿烂的正午时分。没有人能把它们叙述完全,就像没有人能够数清楚天上的星星。



《百年孤独》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能够在时间的筛子里留存下来的作品,大多具有史诗般的光荣和跨时代的梦想,也就是有着苍茫的时代背景和绵长的时间跨度,通过具体的故事呈现和人物命运呈现,来支撑起时代的宏大叙事。比如《百年孤独》,书名就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部跨越百年时空的作品,它在拉丁美洲的特殊时代轮廓下,讲述了一个家族七代传承以及一个小镇从出现到消失的故事。这部作品就是宏大叙事的经典,而且由于太过经典,它几乎与凡高的《向日葵》、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一起成为文艺青年的身份标配。


《百年孤独》图书插图


对《百年孤独》执着和痴迷,源于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反复阅读的三部非虚构类作品,一部叫做《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另一部叫做《耶路撒冷3000年》,还有一部就是《拉丁美洲被割开的血管》。我认为,除了华夏文明之外,世界文明的演进有三个重要的地域节点,一个是君士坦丁堡所在的欧亚大陆交汇点,这里有漫长的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历史和故事,见证了欧洲与西部亚洲的爱恨情仇。另一个是耶路撒冷所代表的天国与尘世共存的精神交汇。第三个就是拉丁美洲所经历的殖民、大航海等重大变革。弄清楚这三个节点的前世今生,就容易牵住时间的线条,从轮廓上厘清近现代世界文明的复杂路径。在这样的大线条下,《百年孤独》就是对中美洲历史深度介入的虚拟文本。



《尤利西斯》





关于文学作品主题思想张力的话题,还要分享一下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老实说,我也没有读完这部被称作“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的天书,因为世界级的大师、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都坦言他没有从头到尾读完此书。对于这部天书,我个人还处于苦苦追寻的阶段。任何没有完整地读完乔伊斯的人,他的发言权都要打折扣。有人把《红楼梦》《百年孤独》和《尤利西斯》列为世界上最难懂的三部小说,我想,这主要是从思想深度上来说的。


《尤利西斯》图书封面


《尤利西斯》的难读,还在于它结构上和语言上的神奇构想。读《红楼梦》和《百年孤独》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力不从心,而面对《尤利西斯》,我们就像是面对着一堵绝望的墙。从文本的晦涩角度说,读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仅仅是迷茫无助,而面对《尤利西斯》,我们依然是绝望的面壁者。主题思想的张力,就是在貌似苍白的墙上,获得破壁的灵感!




《滇中文学》主编张凌:




兰茂讲堂是当前嵩明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是历史文化名邦嵩明彰显文化风范,传承经典文化、宣讲先进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的大讲堂,也是先进思想交流、交锋和交融的前沿阵地。这次结集的两辑《兰茂讲堂》涉及文学、电影和绘画诸人文艺术,实质上体现了大文化的内涵;选题可谓宏大、丰富,讲义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兼具强烈的时代感,予人启迪,发人深思。


刘光平是一个勤奋而颇有情怀的读书人。从他的讲座可以感受,其阅读之广博精深,可谓腹笥骇人。他从一个作家、诗人,资深报人,近年来转向学术研究,,体现了一个读书人(士人)的远大抱负和精神追求,这里边有深沉浓郁的家国情怀(回报故里);有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其旨在探索和实践的显然是文化自强的路径,其独特的声音值得聆听。光平博览群书,饱学深思,其作品视角独特,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寄寓良多。表象上,他讲述的是人文常识,但也展示了方法,提供了视野;他讲述自己的阅读史,萃取并解读个人经验,旁征博引,滔滔宏论,管中窥豹,百川归海,总而言之,最终讲的是个人精神成长史,心灵探索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选择以点代面的方式,力求用尽可能少的个例,来完成一次初浅的总体概括,希望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阳的光辉;其志趣,无非是对美的礼赞、追求和彰扬,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兰茂讲堂应该也必须保持或坚守最基本的文化伦理:一是必须团结一群胸怀世界,心系天下苍生,富有理想和真知灼见的文化人,确保讲堂有非凡、响亮,充满希望和智慧的黄钟大吕之声。是必须尽可能地为各方、各路、各界文化俊杰提供稳定的讲台,以海纳百川的器量,百家争鸣的风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研学)活动。三是必须重视对讲学成果的收集、整理、汇编及其转化,不仅收藏,而且在传播、应用方面有新的突破。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怎么样才能让它高于生活呢?这就需要结构上的技巧来支撑主题上的高度。如果说主题思想是形而上层面的虚拟设想,那么,结构就是实际呈现层面上的具体架构。就像建盖房子,任何一个完美的设计理念,都离不开基本的框架结构来支撑,没有这个合理的架构,就是海市蜃楼。



熔断





我认为,文学作品结构上的突破,在于“熔断”。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常会把时间熔断,甚至还会把空间也熔断,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就呈现了崭新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提升了我们的阅读乐趣,拓展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最终体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不是文学家的独创,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这样的特点,甚至在爱因斯坦、霍金这些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头脑里,也贯穿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比如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就认为物质之间的引力是时间和空间弯曲的结果,是因为时间和空间变形、扭曲产生了弧度,才引起了物质之间的吸引力,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具魅力、最充满遐想的部分。文学时空熔断的结构方式,与此同出一辙。



《红楼梦》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结构也是非常精巧。小时候看电影,一开头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讲完宝黛的情感纠葛,到林妹妹变成宝姐姐,故事就结束了。近几年,到剧院里看了N多家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越剧团队改编、演出的剧目,也是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实际上,认真读原著就会发现,小说一开头并不是四大家族钟鼎鸣食的生活场景,首先出场的也不是倾国倾城的女儿和柔情万丈的哥哥,而是荒茫幻境里的茫茫大土和渺渺真人,然后是青梗峰下的那块顽石。待他们来到凡尘之中,首先出场的是甄士隐。等到还清风月债,流尽潇湘泪,荣华富贵皆为空,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候,故事似乎又回到了开头,场景又从世俗世界转向了虚幻之处,甄士隐又出现了,他要带着这份悲金悼王的故事文本,去太虚幻境交葛人物归宿,勾销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金玉良缘,如此等等,小说才悲情曲折地抵达了第一百二十回。



《红楼梦》图书封面


精巧的结构形式使主题思想的表达更加深入,也使我们的阅读体验更加复杂,充满悬念,得到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惊喜和颤动。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里,大量的作品都采用了所谓“熔断”的艺术手法。比如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比利经常在同一个文字段落里不断地穿越三至四个时空,一下子在二战逃亡的路上,一下子在当下的黑屋子里, 一下子在遥远的特拉法玛多星球上, 一下子又在熊熊大火里的德累斯顿。



《金色笔记》





在我近几年的阅读范围里,英国作家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金色笔记》,是在小说创作中对结构问题的探索走得比较远的作品。2009年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在南屏街新华书店找到了这本七百多页厚度的《金色笔记》。打开封面,我就蒙圈了,仿佛是一位粗心的编辑把目次搞错了,好混乱呀!因为除了最后两个标题,余下的四个标题都长得非常相似,就是一级标题叫自由女性,下面分别有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蓝色笔记四个部分。仔细一看才发现,“自由女性”四个字的后面,分别标注了拉丁文数字序号。当我们在序言的引导之下,逐渐排除了对这部小说结构上的畏惧之后,其实正文部分的文字反而显得非常平实。其实,所有的结构方式,都是为了解构深刻的思想内涵!




嵩明县书法协会副主席严谷曦:




《兰茂讲堂》上下二卷,讲述着浓郁情深的明月疏石。步履讲堂之上,谦谦于古史之间,泛泛于西哲之径,惊心动魄于世纪国家之变迁,更洋洋宋元山水,明清花鸟逸情别致之赏析。诗人的画卷里,张扬着对文化的虔诚,对家乡的热恋。光平老师涵涵浩浩,辛苦了!


兰茂讲堂的七年坚持,在光平老师的演绎中,小话题大道理,平实故事蕴藉玄奥绝伦,朗朗间有思辨的睿敏,有坚韧中的脑洞大开,刹那间的醍醐灌顶,听之爽爽淋淋。回望讲堂履历,总有一种物化天成,终得心源的境界。讲堂将一种通识性,泛化的文学、历史、书法、绘画、哲学从一种云云心路历程引向一种孤峰绝道的灵魂旅程,从形而上的层面拔高着听讲之人的精神境界。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话,语言就是思想的载体。在具体的文艺作品中,语言不仅要表达主题思想的张力,还要表现结构上的应力。就像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杖一样,一切虚幻的想象中的故事和情绪,都需要语言这根魔法棒杖来点石成金,来外化,来成型,来呈现其物象上的魔力。


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文学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汉语之美沐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霞光,伟大的《诗经》是集大成者,汗牛充栋的经典作品都是。豪迈雄浑的边塞诗歌,柔美温婉的江南慢词,雅俗共赏的杂剧散曲,清新传神的小说话本,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绝美瞬间。


不同的语言




我们看梵高的《星空》和《向日葵》的时候,觉得很特别,画的什么呀,简直无法理喻!殊不知,这样的绘画语言已经远远地把我们抛掉了半条街。这位绘画天才分明是用他那超凡脱俗的感知力,洞悉了宇宙天体运行的狂野力量,与爱因斯坦、霍金们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一种是用科学的推演和计算,一种是用心灵的感应和思考。他画的是燃烧的葵花和剧烈运动的天体,是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质子、电子与中子之间的“相爱相杀”。如果把这种绘画语言转化为文学写作的文字的话,是不是跟意识流大师卡夫卡们的魔幻语言有得一拼呢?


梵高 《星空


《烛火》




《烛火》源于我亲人的故事。我的舅舅幼年因为发烧治疗不当,导致失聪失语,但是,生活在关闭了一扇窗的同时,关没有湮灭他的慧根,他心灵手巧,会写很好看的美工字,能编织出精巧细密的金属丝工艺品。不幸的是,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外出售卖工艺品,从此与家人失联。我的外婆数十年以泪洗面,放不下心中的牵连,在她的有生之年,每一个中元节,都坚持到牛栏江边“放灯”,就是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到碗里,周边用薄纸糊上,放到流淌的河水里,拜托它顺着黄昏的气息,去寻找亲人的消息。如果灯盏瞬间被水波吞噬,就预示着希望尽失,如果一路漂流而去,则像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又点燃了另一支见证奇迹的蜡烛。


外婆的灯盏年年随波而流,闪烁的烛火稳稳地行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我们说这条河是连着长江的,外婆不知道长江,在她的眼泪里,所有的河流都通向舅舅的世界。外婆去世那一年,牛栏江里少了一个摇曳的灯盏,于是,我写下了这十行诗歌:年年七月的外婆,让牛栏江托起陶碗里的烛火。早逝的舅舅躲藏在彼岸,我们多想看见他又聋又哑的昨天呀!渐渐暗下来的白内障,一天天数着遗漏的泪水。外婆那刺痛人心的小脚,终于追上了舅舅的黑暗。他们是否也像人间的冬天,围坐在前世擦亮的烛火前?


意识流




还要重点讲一下意识流。意识流是继象征主义以后,在十九世纪末兴起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我们在前面提及的普鲁斯特、伍尔芙、乔伊斯都是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每次读到伍尔芙的作品,我都会想到中国作家史铁生,眼前也会浮现出雷诺阿油画里那些冷静的、坚定的、认命的人的脸。


《到灯塔去》图书封面


在我看来,雷诺阿的色彩是经过生活过滤的,伍尔芙的文字是被施了魔法的,而史铁生的每一篇稿子,都刻着举重若轻的泪痕。这几位生活的受难者,他们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共通,而是生命的共通。雷诺阿的微笑,藏在他深刻的内心和暖色调的画布里。伍尔芙是一个身心俱疲的病人,史铁生是残掉了双腿的、轮椅上的伤者,他们都是“职业是生病,业余爱好才是写作”的思想者。往深里说,他们的创作不是靠着简单的文字、线条和色彩,而是用尽了伤口里涌出来的红和热。这是最刻骨的语言,是人类心灵里最高尚的花朵。



嵩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福祥:




光平老师是一位极有语言天赋的人。他的文字,是语言的精灵,是心语的流淌,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天高云淡的风清。唯美到骨子里的温柔,通透到血液里的素洁,雅致到泥土里的芳息。他的笔力雄健刚毅、浑然大气,风骨汩汩,心境涓涓,思想瞻古,内涵旷辽,具有学者的严谨、机智,又有作家的坦诚、热烈。信马由缰却又收放自如,作品耐读,可玩味可咀嚼。找到了与灵魂对话的途径,谛听来自心灵真实的声音。


《兰茂讲堂》这套书是光平老师对多年来在县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内容的一种梳理与总结,这套书也是他坚持几十年写作延续的重要收获。他仅只是汲取和焠选兰茂讲堂开讲的部分作品,比如疫情时代下的精神反思、电影、水墨画、低地绘画、文学创作等几个板块,从普世与人文情怀的角度切入,古今中外,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字字珠玑,是一部普及心灵阅读的优秀力作





刘光平:


《兰茂讲堂》是以我的名义整理编写的两本册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内容虽然是我独立完成的,但荣誉应该属于“讲堂”这一文化平台,属于嵩明文化的每一个点灯人。


从2017年开始,兰茂讲堂已经走过了7年多的辛苦旅途,回过头来看,每一个瞬间都是那么美好、迷人,值得回忆。所以,2022年,我利用业余时间选择其中10讲进行整理编写。其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云南,足不出户,通宵达旦,历时8个月,形成了20多万字的文本。又历时半年,上淘宝甄别、购买图片,与设计师沟通、探讨版式,亲历亲为,数易其稿,终于实现了一个小小的梦想。


我一直在强调一个想法,就是嵩明在空间上已经紧紧地贴着省城昆明,但在文化姿态上,似乎还相隔着遥远的距离。兰茂讲堂应该承载着跨越嵩明文化千山万水的责任,或者至少应该成为一种尝试和探索。这样的跨越包括传统文化积淀的千山万水,比如以兰茂为坐标的嵩明文化之大成。同时,还有当下文化断层上的千山万水。


因此,我觉得应该将兰茂讲堂作为探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阵地,而不是简单传播知识点的课堂。因为知识点只是构成文化大观的基本要素,像是爱因斯坦们脑海中的“粒子”,真正的文化大成是由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决定和推动的,是现代科学苦苦寻找的“量子场”。就是要在通识普及的过程中,洞悉知识与理解的模式,获得思考的方法,形成文化的观念,即所谓“人文化成”。凡此种种,方为文化之根基。讲堂的真正意义,也才会得以显现。


两册《兰茂讲堂》 是对在县图书馆开展的讲座的一次小结,而非全部。其中所讲所思,不过是文化普及的一点点努力,就像是沧海中之一粟,看似无足轻重。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兰茂讲堂的一介主讲者,我执意沿着嵩明文化的时间之痕,跋山涉水、抛砖引玉……







  来源:悦读嵩明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头条号
网络转载
介绍
推荐头条